看懂了身边的魔幻项目 就看懂了地方财政 | 姜焱江
本文转载于9090社区,帖子链接:https://qq9090.top/thread-587375-1-1.html
作者: 翼下之风 时间: 2025-10-26 23:13image.jpg (139.67 KB, 下载次数: 0)下载附件2025-10-26 23:12 上传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出现了很多让人看不懂的项目。
前脚还在吐槽某个公园的雕塑丑得惊天动地,后脚就听说隔壁县城要把废弃的矿坑改成赛博朋克数据中心。你正纳闷这帮人是不是钱多得没处花,其实真相恰恰相反。
这些魔幻操作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共识:地主家,真的没余粮了。而当一个习惯了大手大脚的家庭突然揭不开锅,他们会干的事儿,往往比你想的更硬核。
他们要把家里所有值钱不值钱的东西,都打包拿去当铺换钱,而且还要跟当铺老板讲一个关于未来的性感故事,显得这不叫典当,叫“前瞻性资本运作”。
最近从湖南湖北刮起来,正在席卷全国的“三资”改革,就是这么个路子。
所谓“三资”,就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这串黑话翻译成人话就是:
第一步,把你家后院那棵歪脖子树登记成“具有观赏价值和潜在碳汇功能的生态资产”。
第二步,找人给这棵树的未来三十年结的果子做个估值,打包成“歪脖子树未来收益权凭证”到市场上去卖。
第三步,用卖果子凭证换来的钱当本金,去撬动更大的投资,比如再承包一百棵歪脖子树。
你看,折腾半天,其实就是想把未来的钱,现在就拿到手。这套操作在金融圈不稀奇,但现在,主角换成了地方zhèng fǔ,目的也从“搞发展”变成了更直接的“搞钱还债”。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武汉。一栋曾经入住率不到30%的“鬼楼”,通过一套叫CMBS的操作,也就是把未来的租金打包卖掉,一次性变现了3个亿。要是老老实实收租,这笔钱得二三十年才能收回来。现在,啪的一下,到手了。
这就好比你跟老板说,未来20年的工资我不要了,你现在打个三折一次性给我。你老板听了都得给你点根烟,问你是不是惹上什么事儿了。
地方上,还真就惹上事儿了。
这事儿叫,化债。
过去几十年,地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有两台:一个是土地财政,一个是基建投资。卖地来钱,拿钱搞基建,城市变漂亮了,地价又涨了,就能卖更多钱。一个完美的循环。
直到2022年,发动机熄火了。房地产大家都懂,土地卖不动了,财路直接断了。但之前搞基建欠下的债,可不会自己消失。它们就像你办了就再也退不掉的健身卡,每年都在扣你的钱,不管你去不去。
疫情三年,更是雪上加霜。收入在减少,支出在暴增,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等到中央发话“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地方官们看着账本,才发现这孩子已经壮实到自己抱不动了。
这时候,你再看“三资”改革,就全明白了。
这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金融创新,这就是一场为了活下去的自救。当传统的印钞机哑火,就必须把家里所有能响的东西都拿出来敲一遍,听听哪个还有回声。
于是,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成了可以盘活的“资产”。矿山、森林、水库的使用权,公交车未来的车票钱,学校医院的屋顶,甚至zhèng fǔ部门的数据,都成了可以打包出售的标的。
这套打法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李殿勋。他先是在湖南小试牛刀,把这套逻辑变成“三个尽可能”,然后带着这套成熟的“外科手术方案”,空降到了更需要急救的湖北。
很多人会把他和另一位资本运作大神,黄奇帆联系起来。毕竟,李殿勋在重庆待了27年,其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黄市长的治下。
黄奇帆当年在重庆,玩的就是“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戏法。最经典的就是“地票制度”,把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指标,变成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地票”。农民拿钱,城里拿地,一举多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资产化”。
李殿勋的玩法,看起来是黄奇帆的Pro Max版。黄奇帆盘活的是土地,是国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资产”。而现在,盘活的对象变成了收费权、数据、未来现金流,甚至是区块链上的一个代码。资产越来越“软”,越来越“虚”。
这不能怪徒弟不如师傅,只能说时代变了。
黄奇帆那个年代,是经济的上行期,资本运作是“做蛋糕”的工具,是为了让城市发展得更快更好。他是在打顺风局,可以从容布局,稳扎稳打。
而李殿勋现在面对的,是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堆积如山的债务。他的资本运作,首先是为了“活下去”,是“止血”的武器。他打的是逆风局,没时间慢慢试点,必须全面铺开,用速度换空间。
前者是投资逻辑,后者是生存逻辑。一个是在给跑车加油,一个是在给拖拉机换轮胎,还得边跑边换。
当这套“极限求生”的剧本发到全国各地,演员们的发挥就更加狂野了。
天津把城投手里一堆零零散散的写字楼、停车场打包成一个信托产品,解决了单个资产太小卖不上价的尴尬。这就好比你手里一堆散装的辣条、薯片、巧克力,单卖没人要,但你把它们放进一个“猛男快乐礼包”,瞬间就感觉值钱了。
更魔幻的是数据资产入表。财政部去年出了个规定,说数据也能当资产记在账上。城投公司们闻着味儿就来了。
青岛的国企把“企业信息核验数据”当成无形资产;南京的国企把“3000户企业用水脱敏数据”计入资产。天津有家公司更绝,直接拿“智脑数字人”的知识产权去银行质押贷款。
这套操作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做大分母,降低负债率。
你的负债还是那么多,但只要你声称自己家里那本祖传的《故事会》合订本是“珍稀民间文学数据资产”,估值一个亿,你的资产负债表瞬间就好看了。至于这一个亿谁认,怎么变现,先别问,问就是未来可期。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债主”式精神胜利法,属于新时代的“瞎积薄发”。
如果说数据入表还只是在自家账本上P图,那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就是直接开了全球美颜。
大连搞了个“数字岛屿”,把一个闲置的填海岛屿,上面规划的酒店、温泉、滑雪场的未来收益权,打包成数字代币,放到区块链上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
这是什么概念?
传统模式下,这个岛的未来,最多只能卖给国内的银行和投资机构。现在通过区块链,理论上,一个远在纽约的基金经理,或者一个在新加坡的炒币玩家,都可以买下这个大连小岛未来某一天某个酒店房间的万分之一收益权。
听着是不是很科幻?是不是感觉金融的尽头就是元宇宙?
别激动。这套玩法的本质,依然是把未来的钱,以更高的效率、更广的范围,折现到现在花掉。只不过,以前的当铺开在本地,现在的当铺开在了互联网上,24小时营业,全球接单。这种模式,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快种快收”。
从ABS到数据入表,再到RWA;从看得见的楼,到看不见的数据,再到摸不着的代币。这场为了自救的金融军备竞赛,正在把“资产”的边界推向无尽的远方。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终极问题:
当所有能卖的未来都被提前预支,当所有能讲的故事都被包装成金融产品,当下一步的窟窿出现时,我们还能卖什么?
可能,到时候就真的只能开始讨论,把灵魂打包证券化的技术可行性了。
作者: kmghero 时间: 2025-10-26 23:18
要忽悠人来接盘,老百姓都压缩消费了,谁接盘是个问题,老外肯定是忽悠不到的了
作者: 翼下之风 时间: 2025-10-26 23:21
kmghero 发表于 2025-10-26 23:18
要忽悠人来接盘,老百姓都压缩消费了,谁接盘是个问题,老外肯定是忽悠不到的了 ...
简单啊,银行啊,银行再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老百姓就好。所以,千万注意理财产品。
作者: 数码爱好者 时间: 2025-10-26 23:27
管他们怎么瞎搞呢,只要你我不买不当接盘侠就行,除非他们拿gun逼着你买。
作者: 雷斯林 时间: 2025-10-26 23:42
真好的资产自己人接盘,差一点的资产上市股民接盘,实在不堪入目的资产银行接盘。银行在意的不实资产的好坏而是程序是否合规而已。只要程序合规,就不怕倒查三十年。就算倒查不认当年的规定了,那不管现在怎么做都是错。因为要么靠山倒了要么运气背而已。
最后水掉的还是自己的票子而已。覆巢之下无完卵。
作者: 江大桥 时间: 2025-10-27 00:00
当经济崩溃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作者: ymca 时间: 2025-10-27 00:28
2025-10-27_002810.jpg (300.34 KB, 下载次数: 0)下载附件2025-10-27 00:28 上传
作者: liuhua2007 时间: 2025-10-27 04:34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国版次贷危机高阶版而已
作者: 壹峰 时间: 2025-10-27 06:05
倒查20年,10年,15年的;
我都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
主政的人都退休了,
你还花这么多精力去倒查有什么意义?
本文转载于9090社区,帖子链接:https://qq9090.top/thread-587375-1-1.html